在為兒童尋找行動輔具的同時,坐姿擺位系統也應該是他們生活管理的一部分。無論治療師多麼優秀,他們都不可能24小時在兒童身邊維持使用者的姿勢,因此,當治療師不在的時候,擁有一個可以繼續發揮治療師作用的坐姿擺位系統是有意義的。
為什麼有必要制定一個24小時全時擺位計劃?
障礙程度較嚴重或複雜的使用者無法幫自己重新擺正,有時也無法表達他們的不適感。他們可能每天坐6-8個小時,花8-12個小時躺在床上,然而他們對身體支持的需要並不因為他們躺下而消失。在許多情況下,由於肌肉發展不平衡或異常的肌肉張力,使用者在改變姿勢後無法重新自己擺位。這意味著他們不得不整晚以不對稱的姿勢躺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人的軀體將可能永久固定式變形。
針對這一點,無論治療師如何努力將使用者放在輪椅上,都是沒有用的。如果使用者以歪斜的姿勢睡覺,會嚴重影響白天的坐姿。為了確保病人的身體不變形,治療師需要對病人的姿勢進行24小時全時預防管理。因此,24小時全時擺位不僅包括睡眠,而且應該解決每天、每周的整個24小時期間。它應該考慮到使用者生活的所有面向,包括社交活動、行動、飲食和壓力管理(pressure management)等。
24小時全時擺位管理應該何時開始?
需要早療的兒童越早開始介入管理是越好的,需要全時擺位的兒童也同樣可以儘早採用24小時擺位來盡量減少變形。
為此,我們將使用粗大運動功能分類系統(GMFCS)作為參考。如果孩子屬於四級或五級分類,那麼出生後應盡快開始介入睡覺的姿勢。坐姿應在6個月時開始,站姿應在1歲時開始。
對於其他的分類,必須在孩子的一生中定期進行監測和評估。一旦發現有不對稱的情況,就應開始擺位介入,特別是在進入青春期時。以避免或延緩固定變形的發生。
如果能夠在任何變形形成之前就注意維持使用者的身體姿勢,將可以幫助防止固定性變形的發生。我們知道,一旦身體開始變形,就會對使用者的內臟器官造成後續問題,導致呼吸和消化問題。
如何進行24小時全時擺位?
首先,要掌握擺位的3個原則:支撐、穩定和對稱性!
在臨床上,必須先將骨盆擺正,這樣上半身才有機會保持對稱,兩側的肌肉才能平衡。
1. 穩定的坐姿=骨盆正中+軀幹直立
除了從正面看,要讓骨盆及軀幹左右對稱外,側面的擺位也很重要。這裡使用的主要原則是HoSoPoA(頭、肩膀、骨盆、後輪軸心連成一線)將頭、肩膀及骨盆連成一線,能避免骨盆前傾、後傾、和脊椎前凸、後凸,並確保脊椎處於正確的位置。盡量讓使用者以這種姿勢坐著,使骨盆不向後或向前傾斜,否則,不當的坐姿擺位可能降低使用者的坐姿耐力,甚至因為需要頻繁地重新調整坐姿而造成其他危害。
2. 穩定的睡姿=骨盆正中+上身直立
掌握這一原則,確保躺在床上時骨盆的位置是正中的,軀幹是對稱的。睡姿需要使用卧姿輔助工具,如對稱枕。
3. 理想的站立姿勢=保持髖關節外展以提高髖關節的穩定性
身障的兒童,例如腦性麻痺,往往伴有膝關節攣縮,因為他們站立和行走的時間比沒有腦性麻痺的兒童少得多。
如果你想單獨使用拉伸作為增加使用者關節活動的方法,那麼他們需要每天花5-7小時拉伸肌肉,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實用的解決方案。相反,我們建議使用一個站立架來幫助使用者在站立時保持髖關節外展的姿勢,以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合適的步態訓練裝置來加強股四頭肌。除了增加個人的功能外,它還有助於改善膝關節的攣縮。
24小時全時擺位的效果
根據美國蒙大拿體姿護理項目的報告,實施一年後,有:
- 77%的病例的睡眠品質得到改善
- 85%的病例改善了身體的對稱性
- 57%的病例報告說身體疼痛得到了緩解。
我們將與您分享一個實際24小時定位的案例—湯米的故事。
總結
大多數人通常需要不斷提醒自己保持正確的姿勢;更不用說那些不能自己保持姿勢的兒童了。因此,他們需要藉助外力來幫助他們保持日常的姿勢,以免身體變形,造成接續影響的的其他問題。他們的身體關節和脊椎也可以減少痙攣的發生,幫助他們的器官盡可能不被壓迫。
當疼痛和身體疲勞得到緩解後,可以保留更多的能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包韻宜 老師簡介:
美國39年的小兒物理治療師從業經驗,以及曾在美國新澤西州發展遲緩中心工作。
在台灣,她是澤慧坐姿擺位顧問公司的負責人;KARMA Medical康揚輔具的臨床顧問。美國RESNA認證的輔助技術專業人員,並擁有紐約大學發育障礙進展項目的碩士學位。藉由她在坐姿和擺位的專業,累積40多年的臨床經驗,提供坐姿和輔具設備服務諮詢。
看更多文章